EN
郑欣淼做客新人文讲座 讲述故宫文物南迁往事

10月15日下午在六教,原文化部副部长、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,以“故宫文物南迁”为题,为到场的百余名师生展现了那段波澜曲折的故宫文物南迁历史。讲座之前,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教授与郑欣淼会见。

演讲人郑欣淼教授

讲座伊始,郑欣淼以“故宫文物”和“清宫文物”两个概念为切入点阐释了故宫文物藏品的意义。他指出故宫文物的最大特点,在于它们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积累的,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,与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关联,反映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辉煌历程,因此在整体上也寄附着、反映着国家命脉、民族精神。

郑欣淼回顾了1931年“九·一八事变”之后,当时社会各界对于“故宫文物是否应南迁”的争论。他提出,在争论中,许多人认识到,故宫文物不是一般的“古物”“古董”,而是国宝,是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,它的价值是不可用币值衡量的。故宫文物南迁是基于敌强我弱、抗日战争将是一个持久长期过程所作出的决策。

随后,郑欣淼详细介绍了故宫文物南迁的整个历程。他结合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,生动翔实地讲解了故宫文物挑选、整理装箱、清点、运输、暂存和保护等细节,真实地还原了自1933年至1958年这16年间故宫文物所经历的南迁、西迁、东归、迁台和北返的复杂、艰辛、曲折之过程,涉及到的南迁文物共计19492箱72包8件。

郑欣淼强调,故宫文物的南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。首先,故宫文物南迁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,完整保留这批文物是抗战胜利的成果,其播迁历程也赋予故宫文物特殊的价值;其次,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看,故宫文物南迁的壮举和成就,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贡献;第三,故宫文物南迁促发了故宫典守精神的培育与形成。故宫精神的核心是视国宝为生命的典守精神。。

最后,郑欣淼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南迁精神的传承和对南迁遗址的保护。他认为,故宫的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,提出要把个人的记忆、民间的记忆和国家的记忆总结成共同的历史记忆,并转化为中华民族的记忆;同时也要进一步做好对相关遗址的调查、研究和保护工作,这是包括故宫人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讲座现场

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故宫系列专场第一讲,由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研究馆员主持并点评。

主持人章宏伟研究馆员

相关链接

郑欣淼,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主任、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、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、青海省副省长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、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、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、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。多年从事政策科学研究、文化理论研究、鲁迅思想研究等;2000年以来,着力于文物、博物馆研究,2003年首倡“故宫学”。曾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、名誉会长,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、名誉会长等。为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、特聘教授,南开大学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中心名誉主任、兼职教授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等。出版有《天府永藏》《故宫与故宫学》等著作30余部。